近期,四家券商因投行業務違規收到監管罰單。
因違反上市公司再融資分類審核機制適用規定,中信證券、國投證券及6位保代被監管警示。同時,華福證券、五礦證券也因在投行業務執業過程中存在多項違規行為,分別被滬深交易所予以書面警示。
今年以來,已有超30家券商因投行業務違規收到監管罰單。分析人士認為,投行頻收罰單的背后,反映出監管協同愈發嚴格,也暴露出券業合規文化缺失、執業能力滯后于市場發展等核心問題。
再融資違規被罰
據上交所官網披露,近日,因違反上市公司再融資分類審核機制適用規定,中信證券、國投證券及多位保代被監管警示。
其中,中信證券、國投證券在相關上市公司再融資項目申請過程中,出具了相關項目適用再融資分類審核機制的核查意見,但兩家券商未及時向上交所報告最近一年因首發上市業務受到其他證券交易所紀律處分的情況,出具的核查意見與實際情況不符。
上交所分別對中信證券及公司4名保代(李寧、吳鵬、黃藝彬、李婉璐)、對國投證券及2名保代(鄭揚、陳實)予以監管警示。
根據深交所披露的監管函,2024年9月至11月,中信證券、國投證券分別在擔任深圳市皓吉達電子科技、蘇州奧德高端裝備IPO項目保薦人過程中,存在多項違規行為,被深交所采取書面警示的監管措施。
中信證券、國投證券因再融資項目違規受罰,為行業帶來多重警示。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其一,合規風險顯著升級。二者在近一年內首發業務已現違規。此次再被罰,表明監管對“帶病申報”絕不姑息,審查覆蓋全業務流程。中介機構需構建實時合規監測機制,以應對更嚴格的監管環境。
其二,盡調責任進一步壓實。再融資項目中,資金流向、關聯交易等需穿透核查,監管緊盯信息披露真實性,這要求投行加強現場核查力度,完善底稿留痕,確保盡調工作扎實有效。
其三,聲譽風險呈現聯動效應。罰單致使券商分類評級下調,直接影響業務創新試點資格與投行收入,尤其對頭部機構而言,單個違規行為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需高度重視合規經營,維護行業聲譽。
行業合規問題頻發
近日,華福證券、五礦證券也因在投行業務執業過程中存在多項違規行為,分別被上交所和深交所予以書面警示。
其中,華福證券在為某發行人非公開發行公司債券項目掛牌申請出具相關文件過程中,存在對于發行人貿易業務商業合理性及收入確認依據核查不充分,相關盡調程序執行不到位,質控部門未提示項目組重點核查,內核部門也未進行重點審議等問題,收到上交所書面警示。
2022年12月27日,深交所受理了山西凝固力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發行人”)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的申請,五礦證券為項目保薦人。五礦證券存在對發行人收入確認、研發相關內部控制、銷售服務商核查不到位等問題,被深交所采取書面警示的自律監管措施。
今年以來,券商投行領域監管持續加強。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超30家券商因投行業務違規收到監管罰單。在“兩強兩嚴”監管精神指引下,抓嚴合規風控已成為未來券商投行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行業頻收罰單的背后,暴露出三大核心問題。郭濤認為,一是合規文化缺失,部分機構存在“重業務、輕合規”的思維定式,如華福證券債券項目盡調敷衍、五礦證券IPO保薦違規,反映出其未建立健全全流程風控體系,導致違規頻發。
二是執業能力滯后于市場發展。注冊制實施后審核重心后移,但部分投行仍秉持“通道思維”,在財務真實性核查、股東穿透披露等關鍵環節存在漏洞,專業能力難以滿足市場新要求。
三是監管協同愈發嚴格。滬深交易所與證監會聯合執法,借助大數據精準篩查異常報價、資金往來等情況,傳統僅注重表面合規的“技術性合規”已難蒙混過關,促使行業必須向注重實質合規的方向轉型。
記者:王媛媛
文字編輯:陳偲
版面編輯:畢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