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銀行5月14日發布的金融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金融總量數據持續向好,4月末M2(廣義貨幣)余額增速同比大幅增長8%,比上月末高1個百分點,既與去年低基數因素相關,也反映出央行逆周期調節和金融穩經濟效果持續顯現。
今年前4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0.06萬億元,其中,4月新增人民幣貸款約2800億元;前4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6.34萬億元,其中,4月社融規模增量為1.16萬億元,同比多增1.22萬億元。
從前4個月金融總量數據看,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廣義貨幣M2、人民幣貸款增速分別為8.7%、8%、7.2%,持續高于名義GDP增速,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的力度仍然較大。反映資金活化程度的M1(狹義貨幣)余額同比增長1.5%,比上月末低0.1個百分點,增速保持平穩。
隨著一攬子金融政策出臺,金融總量有望保持平穩增長。隨著外部環境出現有利轉變,適度寬松貨幣政策有望更快見效。業內人士表示,貨幣政策適度寬松的效果將持續體現。有市場信任的基礎,政策的實際效果還會進一步放大。
低基數因素下M2大幅增長
今年4月,貨幣信貸整體保持平穩較好增長勢頭,在上年低基數效應作用下,4月末M2增速比上月末高1個百分點。若還原去年低基數的特殊因素影響,4月末M2增速仍保持上月相對平穩的增長水平。
去年4月以來,央行通過規范手工補息、優化金融業增加值核算等,主動為金融業“擠水分”,去年4月末M2增速因此回落。隨著低基數效應的遞減,未來M2增速將恢復到正常增長水平。
業內專家認為,在去年較大力度的金融數據“擠水分”后,過去相當一部分虛增的、不規范的存貸款被壓縮,金融總量數據增長更穩更實。
同時,相較去年同期,今年前4個月存款向理財分流的情況也明顯減少,部分資金還從理財回流到存款賬戶。債券收益率變動對貨幣總量有較大影響。去年1—4月債券收益率快速下行,對應的理財產品收益率隨之上行,居民購買理財的熱情升溫,出現大量存款“搬家”到理財產品的情況,影響當時M2增速。
短期來看,M2增速會受市場運行、經濟主體行為等因素影響,出現暫時性波動。業內專家指出,M2增速宜作為貨幣政策的觀測性指標。隨著金融深化和經濟結構轉型,市場研究表明貨幣總量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在減弱。
政府債券加快發行持續支撐社融
4月份,社會融資規模新增1.16萬億元,同比多增1.22萬億元。4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增速繼續加快,比上月末高0.3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0.4個百分點。
過去一個月,政府債券保持較快發行速度,繼續支撐當月社會融資規模。今年前4個月,政府債券凈融資4.85萬億元,同比多3.58萬億元。財政部在4月已啟動特別國債發行工作,并持續推進置換債券發行。據業內專家分析,4月政府債券凈融資約9700億元,同比多約1.1萬億元,拉動社融增速約0.3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4月企業債券凈融資超2000億元。業內專家認為,4月債券收益率較上月有所走低,企業抓住有利條件,加大債券融資力度,推動降低整體融資成本。
隨著財政部已啟動特別國債發行,市場機構普遍預計后續特別國債發行將保持較快速度,促進拉動需求,提振社會信心,對社融形成有力支撐。
地方化債影響信貸增速
截至4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7.2%,當月新增人民幣貸款約2800億元。據市場調研初步估算,以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置換的貸款規模約有2.1萬億元,還原后4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增速維持在8%以上。
去年以來隨著置換債務發行,融資平臺等主體用發債資金歸還銀行貸款,以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置換貸款的情況增多。業內專家強調,地方債務置換貸款,統計上會下拉信貸增速,但實質上只是將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方式由貸款轉變為債券,不影響金融支持力度。從長遠看,地方債務置換有利于減輕地方化債壓力,同時還有助于提高金融資產質量,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4月份,新增企(事)業單位貸款是當月貸款的重要支撐因素,較上月增長約超6000億元。2021年以來,企業貸款占比由63%升至68%,居民貸款占比相應由37%降至32%。業內專家指出,二者“一升一降”的背后,表明信貸資金更多投向了實體企業,居民融資需求下降也與買房投資等更趨理性有關。
考慮到外部不確定性依然存在,地方債務置換工作持續推進,疊加5月是傳統信貸“小月”,業內人士預計后續有效信貸需求仍受多方因素影響。
從信貸利率看,4月貸款利率繼續保持在歷史低位水平。4月企業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約3.2%,比上年同期低約50個基點;個人住房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約3.1%,比上年同期低約55個基點。業內專家表示,隨著貨幣政策利率調控框架進一步完善,通過強化利率政策執行,利率傳導機制更加暢通,近期政策利率再度下調,有助于實體經濟綜合融資成本繼續下降。
金融總量有望保持平穩增長
近期,“一行一局一會”聯合推出一攬子金融政策,有效提振市場信心,對實體經濟有效需求恢復起到積極作用。市場專家普遍認為,未來一段時期,金融總量有望保持平穩增長。
業內專家指出,剔除地方債券置換、銀行不良貸款核銷等特殊因素影響后,金融數據尤其是貸款實際增速在目前較好水平上還會更高。隨著一攬子貨幣政策出臺實施,利率水平下行、結構性工具創新,有助于激發有效內需,挖掘重點領域信貸需求。供需兩端同步發力,推動金融總量合理增長,穩固國內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基礎。
近期中美經貿會談發表聯合聲明,釋放出積極信號,外部環境如果出現有利轉變,適度寬松貨幣政策有望更快見效,對經濟的支持作用也將更為明顯。業內人士表示,貨幣政策適度寬松的效果將持續體現。有市場信任的基礎,政策的實際效果還會進一步放大。
校對:廖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