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彭琰
圍繞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和圖像對傳統的內容生產管理構成的挑戰,深圳市政協文化文史委近日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與管理”為主題開展深聊會,邀請來自文學創作、法律、金融、企業、高校等領域的專家學者,聚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制度、應用規范、倫理準則、技術監測、風險預警等方面熱點問題,為深圳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的發展進行前瞻性的思考。
第一個方面聚焦在知識產權:AI生成內容到底算不算“作品”?作品被當成免費“飼料”投喂給AI,版權該怎么保護?AI生成內容版權歸誰?
深圳報業集團法務部主任、市版權協會副會長申應東委員說,他認識一位博主,通過AI可以生產包括軍事、經濟、管理、心靈雞湯的多類型視頻,數量一天可以制作1000條,一個人運營了多達二三十個賬號,哪個粉絲增量多就不停地投喂,這樣的行為是不是創作、算不算勞動,目前沒有界定。
第二個方面聚焦AI在政務方面的應用:在AIGC賽道,政府為何敢第一個吃螃蟹?隱私泄露等問題如何上緊箍咒?
福田區融媒體和網信中心主任余治國委員認為,面對百萬級別居民的訴求,以人工智能式的方式實時收集,然后又分配指令給相應的政府相關部門,這樣的模式對未來政府管理可能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第三個方面聚焦AI在教育方面的應用:AI既能幫忙寫作業,也能幫忙批改作業,當知識和技能“一鍵生成”,對老師、學生是好事嗎?如何給聰明的技術立規矩來避免教育上的濫用?如何守住教育“以人文本”的溫度?
市政協文化文史委主任尹昌龍以圍棋學習推廣為例,指出AI的應用給人的學習能力帶來巨大挫敗感,“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快樂也隨之喪失。他把AI比作仆人,如果青少年懶于學習凡事依賴于AI去完成,最后的結果是青少年心智成長發育遲緩直到廢掉,因此要警惕AI在教育領域的使用邊界。
第四個方面聚焦AI在金融方面的應用:出現越來越多的AI詐騙案例,而AI在反詐騙、鑒偽方面大有可為,如何看待這把“雙刃劍”?除了檢測換臉、擬聲,AI還可以在哪些方面發力保障信息、金融等安全。
榮耀終端股份公司安全技術專家鄧太生認為,AI通過模擬聲音、人臉增強了人對它的信任感,使得上當受騙的概率大了很多。在這種情況下,只能用技術來對抗,用AI打敗AI,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幫用戶檢測預警來電是不是用AI技術合成,包括聲音識別和內容視頻。
記者在現場注意到,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人工智能學域副教授岳玉濤帶來了企業界通過使用AI實現降本增效的案例。數據分析公司的大模型可以為企業高管團隊提供服務,包括分析銷售業績、區域發展建議,其結果是企業人數從900人砍到不到300人,而整個公司經營不受影響。成本大幅降低但營收保持不變,企業家于是開始計劃是不是給每個碳基員工找一個硅基員工做助手。